在我們的生活中,有一種常常被忽視卻又極其沉重的病癥 —— 失語癥。它如同一道無形的屏障,悄無聲息地將患者困于無聲的世界,讓他們在語言的海洋中迷失了方向。
失語癥并非簡單的沉默,而是由于腦部遭受器質(zhì)性損害,如腦卒中、腦外傷、腦腫瘤或腦部炎癥等,致使大腦語言區(qū)域及其關聯(lián)區(qū)域受傷,后天習得的語言功能因此受損甚至喪失?;颊邆冊谡Z音、詞匯、語法等層面,以及對語言結構和內(nèi)容意義的理解與表達上,都陷入了深深的困境。
(圖片來源于網(wǎng)絡,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刪除)
60多歲的李叔叔(化名)是一位因腦卒中而患上失語癥的患者,患病初期李叔叔仿佛被禁錮在了一個無聲的世界里,他只能艱難地發(fā)出極為簡單的音節(jié),面對家人滿是關切與焦急的詢問,他的心中縱有千言萬語,卻如同被魚刺哽住喉嚨一般,無論怎樣努力,也無法將內(nèi)心的想法傾訴而出。那種深深的無力感和挫敗感,如陰霾般籠罩著他和他的整個家庭。
但李叔叔并沒有在這巨大的打擊面前選擇放棄,他積極配合惠陽三和醫(yī)院神經(jīng)外科醫(yī)生制定的藥物治療方案。與此同時,康復醫(yī)學科專業(yè)的言語治療師也迅速為李叔叔量身定制了一套系統(tǒng)全面的康復訓練計劃。
訓練伊始,從最基礎的發(fā)音練習開始,李叔叔需要重新去感知和控制自己的發(fā)聲器官,在逐漸掌握了發(fā)音技巧后,便開始向詞匯的認讀與表達進軍。李叔叔對著卡片,一個字一個字地認讀,一個詞一個詞地琢磨,在這個過程中,常常因為發(fā)音不準或者遺忘而苦惱,但他始終咬牙堅持。
隨著時間的推移和訓練的深入,短句、長句的構建成為了新的目標。在言語治療師的悉心指導下,李叔叔從簡單的主謂結構開始,慢慢拓展到復雜一些的句子。每天,李叔叔都會花費大量時間進行訓練,而他的家人們也一直陪伴在他的身旁,在他每一次遇到困難想要放棄的時候,給予他最溫暖的鼓勵和最堅定的支持。
在堅持不懈地康復訓練下,李叔叔的語言功能有了很大改善,與他人交流變得越來越自然,他可以和老伴聊聊家常,給孫子講述過去的故事,看到這樣的進步與變化,李叔叔以及他的家屬的喜悅溢于言表。相信不久之后,李叔叔將能更好地融入社會,重新找回生活的信心與勇氣!
失語癥的表現(xiàn)
1、理解障礙:口語和書面語理解困難,但說話流暢,韻律自然,只是語句字詞混淆,常常會說一些讓人聽不懂的話,還可能不知道自己在胡言亂語。
2、口頭表達障礙:患者口語理解較好,但表達有障礙,說話緩慢、吃力,可能會說一些簡單的詞或電報式語言,比如 “我…… 吃…… 飯”,而且很難重復短語,書寫也困難。
3、閱讀障礙:朗讀障礙、文字識別障礙等。
4、書寫障礙:有書寫障礙、構字障礙、鏡像書寫、書寫過度等。
(圖片來源于網(wǎng)絡,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刪除)
在失語癥康復的過程當中
除了專業(yè)治療師之外
家屬也應該學習如何
與失語癥患者建立有效溝通
1、改變自己的說法方式
避免使用復雜的詞匯和長句,用簡單直接的話語表達意思。保持語速適中,讓患者有時間理解和回應。
2、改變自己提問的方式
當他無法回答你的開放性問題時,你可以使用是否問題或者有選項的問句來提問,如可以將“你感覺怎么樣?”改為“你感覺痛嗎?”或者“你覺得是痛、酸、還是麻?”;先從一個大范疇的問題開始,逐漸縮小問題的范圍;如從“你是不舒服嗎?”到“你是肚子不舒服嗎?”。
3、使用交流輔助工具
手勢或身體姿勢:邊說邊做出一些手勢,如用手指指,豎大拇指等。
書寫:紙筆溝通時,不要把整句寫下來,最好采用寫關鍵詞的方法,然后搭配符號(如箭頭,問好,愛心等等)。
圖畫:用自己畫的畫或網(wǎng)上找的圖片或者實物進行溝通。也可以鼓勵失語癥患者用一些簡單的符號和標志畫出自己的想法。
4、不理解時,不要假裝聽懂了
失語癥患者是知道對方有沒有聽懂的,所以作為溝通伙伴,不用因為怕傷害患者的感情而假裝聽懂了。你可以選擇說“我剛才沒聽清,不好意思,你可以再說一遍嗎?”,禮貌地請對方重復一遍或者解釋一下。同樣,溝通伙伴也可以靈活利用以上提到的辦法,用比劃、紙筆、圖片等等方法來相互理解。
5、認可患者的能力,多給予贊同和肯定,建立患者信心。
6、給予尊重:別忘了失語癥患者仍然是一位成年人,請維持正常的說話預期和態(tài)度,并給予該有的尊重!
失語癥患者康復是一個漫長又艱難的過程,一方面,他們需要接受正規(guī)專業(yè)言語訓練,另一方面,家庭成員的正確態(tài)度和積極參與是失語癥患者康復的重要支點。讓我們攜手努力,為失語癥患者創(chuàng)造一個更加友好、無礙的溝通環(huán)境。愿每一份關愛都能化作溫暖的力量,照亮他們前行的道路。
本文指導醫(yī)生
李子園
★惠陽三和醫(yī)院康復醫(yī)學科
★康復治療師
畢業(yè)于廣州醫(yī)科大學康復治療專業(yè),從事康復專業(yè)6年余,主要擅長神經(jīng)運動康復,成人失語癥,構音障礙,認知障礙及吞咽障礙,肺康復等,參加過中國吞咽障礙康復論壇,在肺康復技術新進展案例中榮獲優(yōu)勝案例獎項。
通訊員:林載美
編輯:企劃宣教部
責任編輯:孫彩艷
關注我們
聯(lián)系電話:
點分享
點點贊
點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