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柏坡精神:永葆黨的先進性純潔性
1948年5月至1949年3月,中共中央曾在地處太行山東麓的河北省平山縣西柏坡辦公。西柏坡是毛主席和黨中央進入北平,解放全中國的最后一個農村指揮所,在這里指揮了遼沈戰(zhàn)役、淮海戰(zhàn)役、平津戰(zhàn)役三大戰(zhàn)役,召開了具有偉大歷史意義的七屆二中全會,向全黨發(fā)出“兩個務必”的號召。在這段中國革命的偉大歷史轉折時期和波瀾壯闊的革命實踐中,孕育形成了以“兩個務必”為核心的西柏坡精神。
西柏坡精神是黨直接從事武裝斗爭20余年積累了豐富斗爭經驗的產物,是黨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和作風在重大歷史轉折關頭的一次大檢驗、大總結、大發(fā)展,是黨在長期革命斗爭中鍛造的革命精神的一次大升華;是中國無產階級在革命即將取得全國性勝利的歷史轉折時期形成的一種內涵豐富、富于實際指導意義的革命精神,主要包括為了人民、依靠人民的公仆精神,敢于斗爭、敢于勝利的進取精神,政治協商、團結合作的民主精神,立規(guī)嚴紀、集中統(tǒng)一的看齊精神,謙虛謹慎、艱苦奮斗的“趕考”精神。西柏坡精神是中國共產黨人在革命歷程中鑄就的一座精神豐碑,與“紅船”精神、“鐵軍”精神、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和延安精神等一道,成為中國共產黨的寶貴精神財富,也成為新時代我們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開啟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新征程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強大精神動力。
必須時刻牢記“兩個務必”。毛澤東同志在黨的七屆二中全會上
提出“兩個務必”,要求全黨在勝利面前保持清醒頭腦,在奪取全國政權后要經受住執(zhí)政的考驗!皟蓚務必”是特定歷史時代的產物,包含著對我國幾千年歷史治亂規(guī)律的深刻借鑒,包含著對我們黨艱苦卓絕奮斗歷程的深刻總結,包含著對勝利了的政黨永葆先進性和純潔性、對即將誕生的人民政權實現長治久安的深刻憂思,包含著對我們黨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根本宗旨的深刻認識,思想意義和歷史意義十分深遠。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全黨同志要不斷學習領會“兩個務必”的深邃思想,始終做到謙虛謹慎、艱苦奮斗、實事求是、一心為民,繼續(xù)把人民對我們黨的“考試”、把我們黨正在經受和將要經受的各種“考試”考好,使我們的黨永遠不變質。一個政黨要保持強勁的生命力,就需要以先進的思想和精神來武裝自己,以“兩個務必”為核心的西柏坡精神,是我們黨加強自身建設、拒腐防變的重要法寶,對于我們黨永葆先進性和純潔性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我們黨的執(zhí)政環(huán)境發(fā)生了根本性變化,面臨著更為復雜多變的國內外形勢,要將西柏坡精神作為開展黨史學習教育的重要內容,始終堅持“兩個務必”、時刻牢記“趕考”初心,促使全體黨員干部自覺主動加強自身的政治素養(yǎng)、精神涵養(yǎng)和文化修養(yǎng),自覺主動以身作則、廉潔勤政、履職盡責,始終保持黨的先進性純潔性,形成推動我們黨始終站在時代前列的強大合力、不竭動力。
必須始終依靠人民群眾。為了人民、依靠人民,是我們黨克敵制勝的法寶。西柏坡時期,面對敵強我弱的力量對比,如何打敗國民黨的軍事進攻,取得革命的最后勝利,毛澤東同志明確指出“革命要依靠人民群眾”,特別是將農民群眾最為關心的土地問題提到戰(zhàn)略高度,召開全國土地會議,公布《中國土地法大綱》,在解放區(qū)開展轟轟烈烈的土地改革運動,滿足了農民獲得土地這個最根本的利益需求,極大地調動了廣大農民群眾參戰(zhàn)和生產的積極性,使解放戰(zhàn)爭“獲得了足以戰(zhàn)勝一切敵人的最基本的條件”,廣大農民全力參軍參戰(zhàn)、支援前線,使國民黨陷入了人民戰(zhàn)爭的汪洋大海,“最后一碗米當軍糧、最后一塊布做軍裝、最后一件棉襖蓋在擔架上、最后一個兒子送到戰(zhàn)場上”,是當時的真實寫照。習近平總書記2013年在西柏坡座談時強調,只有保持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才能團結帶領人民不斷戰(zhàn)勝前進道路上的各種風險和挑戰(zhàn),才能不斷從勝利走向勝利。西柏坡精神在確保黨始終保持優(yōu)良傳統(tǒng)和作風、始終保持與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等方面,日益煥發(fā)出新的更強的生命力。大力弘揚和學習西柏坡精神,就是要使廣大黨員干部時刻牢記人民群眾是我們黨執(zhí)政的力量源泉和勝利之本。面對新時代新任務新要求,全黨必須牢固樹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意識,始終同人民群眾心心相印、與人民群眾同甘共苦、與人民群眾團結奮斗,從而凝聚起攻堅克難的磅礴力量,在新的“趕考”路上奮力前進。
必須賡續(xù)將革命進行到底的斗爭精神。毛澤東在七屆二中全會報告中明確指出,我們不但要善于破壞一個舊世界,我們還將善于建設一個新世界。黨中央進駐西柏坡期間,解放戰(zhàn)爭已進入第三年,在敵我力量對比上已占優(yōu)勢的形勢下,我們黨發(fā)出了“敢于斗爭,敢于勝利”的號召,毅然發(fā)動了三大戰(zhàn)役并取得勝利,至此人民解放軍已控制了長江以北的大部分地區(qū)。針對蔣介石發(fā)動的“和平”攻勢和當時國際勢力提出“劃江而治”的主張,毛澤東于1949年1月1日發(fā)表了題為《將革命進行到底》的新年賀詞,旗幟鮮明地提出“敵人不會自動消滅”,絕不能使革命半途而廢,號召全黨全軍全國人民堅決、徹底、干凈、全部地消滅一切反動勢力,推翻國民黨的反動統(tǒng)治,建立人民民主專政的共和國,至1949年12月,解放軍奮勇追殲國民黨殘敵,解放了除西藏以外的中國大陸,把勝利推向全中國。革命勝利后,“將革命進行到底”成為了不少革命家矢志為共產主義偉大事業(yè)奮斗不息的座右銘。當今世界正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是新時代中國共產黨肩負的歷史使命,必須付出更為艱巨、更為艱苦的努力。西柏坡精神是我們黨在長期革命斗爭中培育起來的革命精神,代表著不畏強敵、敢于斗爭、敢于勝利的進取精神,是全國人民勠力同心奮力實現“中國夢”的強大精神力量。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開啟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上,更加需要大力弘揚“敢于斗爭、敢于勝利”“將革命進行到底”的西柏坡精神,以“戒驕戒躁”的優(yōu)良作風、“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堅定態(tài)度、“亂云飛渡仍從容”的戰(zhàn)略定力、“宜將剩勇追窮寇”的接續(xù)奮斗狀態(tài)和矢志不移斗志,不斷克服驕傲自滿、不思進取、心浮氣躁、貪圖享樂的情緒,為實施“十四五”規(guī)劃開好局、起好步,在新時代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中奮勇爭先、建功立業(yè)。(國家發(fā)展改革委辦公廳委主任辦黨小組 執(zhí)筆人:殷衛(wèi))
來源于中國改革報2021-06-06
|